

夏天游泳后,或者忍不住掏了掏耳朵,突然觉得耳朵里又痒又痛,甚至流水、听力下降?这很可能是外耳道炎找上门了!别小看它,处理不当可能带来大麻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困扰不少人的“小毛病”。

简单来说,就是外耳道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炎症。你可以把外耳道想象成一条通向鼓膜(耳膜)的“小隧道”。这条“隧道”的皮肤非常娇嫩,一旦受到刺激或感染,就容易发炎、红肿、疼痛。

为什么会得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的发生,常常是“内忧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外患”入侵-水和刺激物:
◆水:游泳、洗澡、洗头时水进入耳道,特别是脏水(如泳池水、湖水)。潮湿的环境是细菌、真菌滋生的温床(俗称“游泳耳”)。
◆不当掏耳:这是最常见的诱因!用棉签、发卡、指甲甚至火柴棍掏耳朵,很容易划伤娇嫩的外耳道皮肤,制造微小伤口让病菌有机可乘。
◆化学刺激:洗发水、染发剂、发胶等不慎流入耳道。
◆异物入耳:小虫子、小珠子等。
②“内忧”隐患-皮肤状态和环境:
◆皮肤疾病:本身有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容易累及耳道皮肤。
◆过敏反应:对某些滴耳液、助听器材料或饰品过敏。
◆耳道狭窄或畸形:天生耳道狭窄或骨瘤,更容易积水藏污。
◆耵聍分泌异常:耵聍过少(缺乏保护)或过多(易堵塞)。

外耳道炎有哪些表现?
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常见的有:
◆耳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疼痛感可能很剧烈,尤其在牵拉耳廓、按压耳屏(耳朵前面的小突起)或咀嚼时加剧。
◆耳痒:让人忍不住想掏,但越掏越糟。
◆耳道肿胀/堵塞感:感觉耳朵闷闷的,像被堵住了。
◆耳道流水或流脓:早期可能是清亮的液体,后期可能变成黄色脓性分泌物,甚至有异味。
◆听力下降:因为肿胀或分泌物堵塞了耳道。
◆耳周淋巴结肿大:严重时,耳朵周围(下颌角、颈部)的淋巴结可能肿大压痛。
◆全身不适:在严重感染或扩散时,可能出现发烧。

得了外耳道炎怎么办?
核心原则:停止伤害,及时就医!
①立即停止:
◆停止掏耳朵!
◆避免耳朵进水:洗澡洗头时可用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堵住外耳道口(注意不要塞太深)。暂停游泳。
②保持干燥:如果耳道潮湿,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轻轻吸干耳廓周围的水。也可以用吹风机低档冷风,距离耳朵十几厘米远,轻轻吹干耳道口。
③及时就医:强烈建议去看医生(耳鼻喉科)!医生会:
◆用专业工具(耳镜)检查耳道和鼓膜,明确诊断和严重程度。
◆清理耳道内的分泌物、脓液或堵塞的耵聍(这一步很关键,能帮助药物起作用)。
根据情况开具药物:
◆滴耳液:最常用。可能含有抗生素(抗细菌)、抗真菌药、激素(减轻肿胀瘙痒)或几者混合。务必按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
◆口服药物:如果感染严重、肿胀明显或疼痛剧烈,医生可能会开抗生素或止痛药。
④不要自行用药:在未明确是细菌还是真菌感染前,乱用滴耳液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鼓膜有穿孔时,某些滴耳液是禁用的。

如何预防外耳道炎?
预防远胜于治疗:
①管住手!不要随意掏耳朵!耳垢有自洁能力,大部分情况下无需清理。如果实在觉得痒或堵,找医生处理。
②保持耳道干燥:
游泳、洗澡后,及时将头偏向一侧,轻轻单脚跳,让水流出。再用干毛巾或纸巾吸干外耳廓。
可以佩戴专业防水耳塞游泳。
避免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尤其出汗时)。
③避免刺激:防止洗发水、染发剂等流入耳内。如流入,及时用清水冲洗外耳廓并擦干。
④保护皮肤屏障:如果有湿疹等皮肤问题,积极治疗,避免蔓延至耳道。
⑤定期检查(特殊人群):对于耳道狭窄、有骨瘤、常游泳或戴助听器的人,定期找医生检查耳道状况。


外耳道炎虽然常见且痛苦,但大多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记住关键点:“不掏耳、保干燥、及时医”。当你的耳朵发出“抗议”(痒、痛、流水)时,别再自己动手了,寻求专业耳鼻喉科医生的帮助才是明智之举!保护好我们娇嫩的外耳道,让耳朵保持健康清爽吧!




耳鼻咽喉科简介
濮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现有医护人员3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医学硕士8人;开放床位36张,年手术量1400余台次,年门诊量7万余人次;是濮阳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主委单位、濮阳市耳病诊疗中心,在全省地市级医院中率先开设眩晕门诊,引进先进的眩晕检查设备,开展前庭功能相关检查;熟练开展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等各类开放和微创手术,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完璧式乳突根治术、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术、半规管阻塞术、半规管裂修补术、内淋巴囊减压术、蹬骨粘连松解术,在我市率先开展功能性鼻内窥镜诊疗技术、Draf手术,并于2010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喉部二氧化碳激光手术;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区域领先。

END
供稿 | 耳鼻咽喉科 梁远远
编辑 | 魏馨
初审 | 张晖
复审 | 李伟琳
终审 | 崔建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