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



远离结核,守护健康


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宣传主题是“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全民参与,终结结核”。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肺结核的科学防治知识,那就不用过于担心。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结核病”的相关防治小知识吧。

PART.01

什么是肺结核

肺结核,又叫“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传播方式
结核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含菌的飞沫核(直径1-5微米)可悬浮在空气中数小时,被他人吸入后感染。一个未经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一年可通过咳嗽、打喷嚏向空气中释放多达5万颗含菌飞沫,可能使10—15人感染结核菌。
误区纠正:结核病不会通过共用餐具、握手或血液传播。

感染≠发病
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结核菌入侵人体后,如果宿主免疫力强,免疫系统会将细菌限制在休眠状态,成为潜伏性结核感染,此时无传染性,但一旦免疫力下降,细菌便伺机而动。全球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高达25%,有5%—10%的概率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活动性结核病:细菌活跃繁殖并破坏组织,患者出现症状。

典型症状
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是最主要的结核病类型。其症状因侵袭不同器官而异。
肺部结核:持续咳嗽超过2周、咳痰(可能带血)、胸痛、乏力、夜间盗汗、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低热。持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者痰中带血,午后低热(37.3-38℃)、夜间睡眠时出汗(盗汗),不明原因体重下降(3个月内减轻10%),伴有疲劳、食欲不振等,严重时可咯血、胸痛。
肺外结核:依感染部位不同,可能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脑膜炎、骨关节病变、泌尿系统或消化系统症状。

高危人群
免疫低下者(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
生活条件拥挤或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居民。

PART.02
如何预防肺结核
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应掩口鼻,不要面对他人,不要随意吐痰。
②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③为儿童接种卡介苗,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
④尽量不前往结核病人聚集场所,包括结核病医院等。
⑤健康管理: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让结核菌难以攻破身体防线。

家人得了肺结核怎么办
如果家人得了肺结核,首先不要恐慌,先督促患者到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进行积极的治疗,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应当尽量与肺结核病人分室居住,佩戴口罩,避免家人被感染。
②对病人的居住场所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③督促病人按时全程服药,定期查痰,在痰菌未转阴前,应采取适当隔离,做好病人痰液的消毒处理。
④肺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应该加强营养,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的摄入,保证充分休息,不宜过度劳累。
⑤家里的密切接触者也应到结核病诊治定点机构进行筛查,发现患病者应及时治疗;如无异常,3—6个月后最好再进行一次检查。
肺结核可防可治,得了肺结核不用怕,要按医生的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都可以治愈,自己恢复健康,同时保护家人。
本期供稿专家
屈丹丹
感染性疾病科 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每周一全天
诊室位置:门诊二楼北侧东 肝病门诊5号诊室
END

供稿 | 感染性疾病科 屈丹丹
编辑 | 魏馨
初审 | 张晖
复审 | 李伟琳
终审 | 崔建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