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部疖痈
-健康科普-

面部皮肤问题中,疖(jiē)和痈(yōng)是两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它们看似只是皮肤上的“小疙瘩”,但若处理不当,尤其是长在面部“危险三角区”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本文将带您了解它们的成因、症状、风险以及科学处理方法。
疖和痈是什么
疖(jiē)
俗称“火疖子”,是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初期表现为红肿硬结,逐渐形成脓头,伴随疼痛。
痈(yōng)
是多个相邻毛囊的深部感染,可理解为多个疖的集合体。病灶范围更大,表面常有多个脓头,疼痛剧烈,易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
两者区别
疖较小且局限,痈范围广、症状重,愈合时间更长。
病因
01
细菌感染。面部油脂分泌旺盛,毛孔易堵塞,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滋生。
02
皮肤损伤。刮胡子、挤痘痘、蚊虫叮咬后抓挠等行为破坏皮肤屏障。
03
免疫力下降。熬夜、压力大、糖尿病等疾病会降低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
◆危险三角区:一个特殊地带
面部从鼻根到两侧口角的区域被称为“危险三角区”。此处的静脉(如面静脉)与颅内静脉窦相通,且缺乏静脉瓣(防止血液逆流的“阀门”)。
温馨提示:若挤压此处的疖痈,细菌可能随血液逆流进入颅内,引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甚至败血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症状识别
早期:红肿热痛的硬结,逐渐增大。
成熟期:中央出现黄白色脓头,可能自行破溃流脓。
危险信号:
红肿迅速扩散,疼痛剧烈;
伴随发热、寒战、乏力;
眼睛肿胀、视力模糊或头痛;
颈部淋巴结肿大。
科学处理
◆早期家庭护理:
局部热敷(每日3-4次,每次15分钟)促进炎症局限。
外涂抗生素药膏。
禁忌:挤压、针挑、自行切开!
◆成熟期处理:
若脓头已形成,需由医生在无菌操作下切开引流,避免感染扩散。
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需遵医嘱。
◆严重感染:
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
01
保持面部清洁:用温和洁面产品,避免油脂堆积。
02
正确处理痤疮:勿用手挤压痘痘,可外用维A酸或水杨酸类药物。
03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
04
剃须卫生:剃须刀定期消毒,避免划伤皮肤。
面部疖痈虽常见,但危险三角区的感染不可轻视。牢记“不挤压、早处理、及早就医”的原则,避免因小失大。若发现红肿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全身症状,请立即前往医院皮肤科或普外科就诊!皮肤是身体的第一道屏障,善待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防线!
口腔科简介
濮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是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现有医护人员32名,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9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医学硕士8人,分为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口腔种植科等,常规开展牙体牙髓治疗、牙周疾病诊治、全口洁牙,各类简单及复杂牙拔除、口腔颌面部肿瘤、外伤的诊治,固定修复和活动修复、简单及复杂种植义齿修复,早期、固定、隐形牙齿矫正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