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狂犬病
健康护成长
世界狂犬病日



2024年9月28日
第18个世界狂犬病日
主题是“打破壁垒,共防狂犬病”
近年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饲养宠物
我们身边经常会遇到
被狗猫等宠物咬伤和抓伤的情况
这导致狂犬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病死率几乎为100%
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
那么我们来一起了解狂犬病吧!

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又叫疯狗病或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狂犬病毒通常由病兽通过唾液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有狂躁型和麻痹型,狂躁型症状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至今狂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一旦发病,其病死率达100%。因此,对狂犬病的认识与预防至关重要。

哪些动物可能会传播狂犬病?
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都是本病的传染源。其中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为猫、猪、牛、马等家畜;另外蝙蝠、浣熊、臭鼬、狼、狐狸等野生动物也可以成为传染源。因狂犬病患者唾液中所含病毒量较少,所以一般来说不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 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通过含病毒的唾液传染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 开放性伤口、抓伤、擦伤或黏膜被含病毒的唾液或神经组织污染;
● 宰杀、切割、剥皮处理受感染的动物或尸体;
● 含病毒气溶胶(常见于蝙蝠)可经呼吸道传播;
● 组织或者器官移植。

得了狂犬病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狂犬病潜伏期为20-90天,大多在3个月内发病,潜伏期长者可达10年以上,潜伏期长短与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入侵病毒数量和毒力等因素有关。

狂躁型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3期,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7-8天:
● 前驱期(持续2-4天):出现低热、头痛、恶心、周身不适、倦怠等症状,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周围有痒、痛、麻及蚁走感等异样感觉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兴奋期(持续1-3天):体温常升高(38-40°C甚至超过40°C)。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狂躁不安,典型患者虽极渴而不敢饮,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外界多种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常因声带痉挛而出现声嘶、说话吐词不清,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呼吸机痉挛致呼吸困难和发绀。患者常出现流涎、多汗、心率快、血压增高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因同时有吞咽困难和过度流涎而出现“泡沫嘴”。患者神志多清晰,可出现精神失常、幻视、幻听等。
● 麻痹期(持续6-18小时) :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迟缓性瘫痪,呼吸减弱变慢及不规整,心律不齐,神志不清,逐渐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麻痹型

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无兴奋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现,常见高热、头痛、呕吐、腱反射消失、肢体软弱无力,共济失调和大小便失禁,呈横断性脊髓炎或上行性麻痹等症状,最终因全身弛缓性瘫痪而死亡。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的评论时间为11天。

什么是狂犬病暴露?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一)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为I级暴露。
(二)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暴露。
(三)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为Ⅲ级暴露。

暴露后如何处理?
(一)判定为I级暴露者: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医学处置。
(二)判定为Ⅱ级暴露者:应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确认为Ⅱ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级暴露者其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按照Ⅲ级暴露者处置。
(三)判定为Ⅲ级暴露者: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

(四)伤口处置:伤口处置包括彻底冲洗和规范清创处置。
● 伤口处置越早越好,就诊时如伤口已结痂或者愈合则不主张进行伤口处置。冲洗或者清创时如疼痛剧烈,可给予局部麻醉。
● 伤口冲洗,用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专业冲洗液)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约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可用注射器或者专用冲洗设备对伤口内部进行灌注冲洗,做到全面彻底。
● 消毒处理,伤口冲洗后用稀释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涂擦伤口。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首先予以清创。如有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则应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此外,尚需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如何预防狂犬病?
● 管理传染源:捕杀野犬,管理和免疫家犬,并实行进出口动物检疫等措施,病死动物应予焚毁或深埋处理。
● 切断传播途径:尽量避免与可能携带病毒的犬、猫、家畜及野生动物接触,如蝙蝠、浣熊、狐狸等。
● 预防接种:接种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发病的有效方法。在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后,应尽快接种狂犬疫苗。对于高危人群,即从事狂犬病研究实验室人员、接触狂犬病患者的工作人员、兽医、动物收容管理人员、接触野生动物工作人员、猎人、洞穴探险者等,可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计划前往狂犬病流行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也可进行暴露前预防。

狂犬疫苗如何接种?

暴露后预防:首次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越早越好。5针免疫程序:于第0(注射当天,下同)、3、7、14 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剂次,共注射5剂次。“2-1-1”免疫程序:于第0天注射狂犬病疫苗2剂次(左、右上臀三角肌各注射1剂次),第7、21天各注射1剂次,共注射4剂次。接种不分体重和年龄,每剂次均接种1个剂量。疫苗注射部位,2岁及以上受种者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2岁以下婴幼儿在大腿前外侧肌内注射,避免臀部注射。
暴露前预防:暴露前基础免疫程序为第0、7、21(或28)天各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持续暴露于狂犬病风险者,全程完成暴露前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年后加强1剂次,以后每隔3~5年加强1剂次。
再次暴露后处理: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于第0、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被动免疫制剂注射:按暴露前或者暴露后程序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者,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外,暴露或者再次暴露后无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感染性疾病科简介
濮阳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是河南省终末期肝病医学联盟单位,河南省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终末期肝病医学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濮阳市医学会肝脏病学主任委员单位。目前科室开放床位72张,包括感染性疾病科病房、肝炎门诊、发热门诊、发热待查门诊、VCT(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肠道门诊。设有独立的肝纤维化无创诊断项目诊室。科室共有医护人员35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4人;医学硕士8人。常规开展肝穿刺活检技术、早期肝癌诊断等特色技术,尤其在各种肝病(重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规范抗病毒治疗及数据收集,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发现、MDT、综合治疗,肝功能异常待查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救治等)、季节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发热待查诊断及治疗方面均处于地市级医院领先水平。年均门诊30000余人次、住院患者2000余人次。近年来,在肝病及手足口病方面,承担6项濮阳市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相应成果奖,多次承担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承担着全市发热待查及疑难肝病会诊及健康帮扶任务,年均会诊数十例;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带动濮阳及周边区域感染科诊疗水平发展,全力以赴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肝炎门诊、VCT门诊位置:门诊二楼北侧东走廊
发热门诊、发热待查门诊、肠道门诊位置:濮阳市人民医院南院区
病区位置:17号楼家庭病房楼二楼、四楼、五楼

-END-
供稿 | 陈思媛
编辑 | 井静
初审 | 张晖
复审 | 李伟琳
终审 | 陈水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