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健康管理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丨“消失” 的胆囊结石
日期 2024.09.26
来源 濮阳市人民医院
A
A
手机阅读本文

药物性胆囊结石


健康科普


患者,女性,88岁。1年前,因发热、咳嗽来我院住院治疗,超声检查于胆囊腔内探及一强回声团伴声影,为典型胆囊结石声像图表现(图1)。1年后因新冠病毒感染再次入院治疗,超声检查:既往胆囊内结石本次未见(图2)。


图1

图2

胆结石为什么就消失了呢?是误诊了吗?

我们都知道,胆囊结石形成后,一般不会消失,随着时间的累积,结石只会越来越大,通过询问病史并查阅该患者1年前住院期间病历,由于患者发热、咳嗽,入院后行CT等相关检查化验,诊断肺部感染,给予头孢曲松钠等抗感染药物治疗,“会消失”的胆囊结石应该称之为药物性胆囊结石,这是因为它的形成与药物的使用有关。


什么是药物性胆囊结石?


药物性胆囊结石是指由于某些药物的长期使用或特定药物的副作用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或其他成分异常沉淀而形成的结石。这种类型的结石通常不是由于饮食或胆囊功能异常引起,而是直接与药物与胆汁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有关。


药物性胆囊结石的特点

都有药物应用史,近期突发不伴有胆囊炎的胆结石,声像图显示结石状态、大小及数量变化较大,出现“三快”征象,即结石形成快、碎解快、消失快。

药物性胆囊结石最快在用药后20小时出现,最早在停药后5天消失,最迟停药后6个月消失,大部分在停药后2周内消失。


药物性胆囊结石产生机制

药物性胆囊结石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尤其在长期需要服用影响胆汁排泄的药物的患者中较为常见,例如长期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其中以第三代中的头孢曲松钠最为常见)、以及非甾体类抗炎、磺胺类药物、口服避孕药等药物时。本例患者因头孢类抗生素引起的胆囊结石,其形成可能有以下原因:正常情况下,饮食前胆汁大部分储存于胆囊内,进食后胆囊收缩胆汁逐渐排出,但由于患者在治疗期间,饮食量减少且以清淡为主,胆汁排出减少,导致胆囊内胆汁淤积,头孢曲松钠在胆汁中的浓度逐渐增高,超过饱和度后,头孢曲松钠与胆汁中的钙盐成分结合,从而形成短暂性的胆囊结石,此时超声检查的话,即可探及胆囊腔内的强回声团,但随着药物的停用,胆汁内头孢曲松钠浓度的减低,与钙盐结合的头孢曲松钠又重新溶解于胆汁内并随胆汁排出,此时胆囊腔内的强回声亦随之消失,这就让我们见到了上图中“消失的”胆囊结石。


如何区分普通结石与药物性结石?


药物性胆囊结石与真性胆囊结石的声像图常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胆囊腔内的强回声伴声影,可增加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并注意留存图像。短期复查是区别药物性结石还是传统意义上胆囊结石的关键。无胆囊结石病史且近期使用过类似药物的患者建议进行超声随访,观察结石变化情况,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如何预防药物性胆囊结石?

● 预防药物性胆囊结石,首先要遵循医嘱使用药物,避免滥用。

● 对于病情需要,必须长期使用上述药物的人群,应定期接受超声检查和肝功化验,以便早期发现胆囊结石。

● 用药期间,如果出现腹痛、黄疸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专科就医,规范诊治。


超声诊断科简介

濮阳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现有医师53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30人,研究生导师1人、医学硕士22人,共分有4个检查组,配有高端彩色超声诊断仪近50台,搭载超声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AI诊断系统),年均开展超声检查40万余人次,开展超声介入、造影及消融手术近3000台。

-END-


供稿 | 杨历浩

编辑 | 井静

初审 | 张晖

复审 | 李伟琳

终审 | 陈水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医保病历复印

关于省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各种国家政策的介绍与公告

立即进入
新农合服务

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

立即进入
远程会诊

为实现医院远程医疗平台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立即进入
人才招聘

促进学科建设,优化人才梯队,濮阳市人民医院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立即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