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 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男女都可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因多数没有症状、通常在体检时被偶然发现。
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将肝血管瘤分为3级:小血管瘤(直径<5.0cm)、大血管瘤(直径为5.0-9.9cm)和巨大血管瘤(直径≥10.0cm)。
根据肿瘤数目多少可表现为孤立、多发和弥漫生长。
02
病因
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激素刺激
女性怀孕、处于青春期或者长期服用避孕药等情况,使得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波动较大,易诱发肝血管瘤或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
其他因素
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也被认为是肝血管瘤的可能因素。
03
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以单发病灶最为常见,且生长较慢,患者肝功能多无明显异常。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
腹部包块
腹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
胃肠道症状
右上腹隐痛,或伴有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压迫症状
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
04
诊断方法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目前,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常规首选超声检查,再结合CT、MRI检查等综合判断。
如仍不能确诊,必要时可考虑影像引导、腹腔镜下活组织检查或手术切除以确诊。对于没有临床症状且无手术指证的肝血管瘤,应每半年复查腹部彩超一次。
05
肝血管瘤是不是传说中的癌变?
无需紧张!肝血管瘤是一种肝脏良性肿瘤,可能会长大,无恶变倾向。
06
哪种类型的肝血管瘤需要治疗?
作为一种良性肿瘤,原则上以随访观察为主。当血管瘤较大且合并以下危险因素时,建议酌情治疗。

■ 伴发症状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肝血管瘤,比如肝血管瘤自发或外伤性破裂、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 进行性增大的肝血管瘤,一般认为每年增速直径大于2cm的情况为快速增长,如初始发现的瘤体已较大,则可能存在并发各种症状的风险,建议酌情治疗。
■ 诊断不明确的血管瘤,特别是病人具有肝炎、肝硬化、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的情况。
■ 肝血管瘤导致的严重焦虑等精神症状,如病人因担心血管瘤的诊断是否有误、快速增大、恶变和瘤体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需预防性治疗的肝血管瘤,如准备怀孕的妇女、重体力劳动或运动员合并巨大肝血管瘤等。
07
如何治疗?
目前对于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目前有开腹切除和腹腔镜下切除两种。
(2)局部消融术: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肝血管瘤微创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
(3)肝动脉介入栓塞术:具有创伤小、花费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复发率相对较高。
(4)肝移植术:适用于弥漫性肝血管瘤伴有上述各种危险因素或巨大肝血管瘤伴严重肝功能损害的病人。因并发肝内多发动、静脉短路的病人,也可行肝移植治疗。

温馨提示:目前暂无有效的口服药物可以治疗肝血管瘤。
介入科简介
濮阳市人民医院介入科神经病学(神经介入)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北京天坛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联盟单位,濮阳市放射学、介入治疗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介入住培基地/实习进修基地。目前科室共有1个病区、开放床位35张,其中重症床位4张,设有独立的介入治疗导管室。科室共有医护人员2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医学硕士7人。科室常规开展神经介入、周围血管(包括主动脉)介入、肿瘤介入等先进诊疗项目,尤其在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门静脉高压(TIPS)、颅内动脉栓塞、颅内动脉瘤、恶性肿瘤(粒子植入)诊疗等方面处于区域(全市)领先地位。年均手术1500例次,其中四级手术占比30%。先后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中华及核心期刊20篇。承担着全市介入会诊及健康帮扶任务,年均会诊100余例;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带动整个濮阳的介入科诊疗水平发展,全力以赴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病区位置:急诊二楼
END
供稿 | 孙广明
编辑 | 井静
初审 | 张晖
复审 | 李伟琳
终审 | 陈水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