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状疱疹
健康科普



您知道老百姓们口中俗称的
“生蛇”“蛇缠腰”“缠腰龙”
是什么病症吗?
疼痛的感觉多种多样
伴有烧灼感、针刺感、电击痛或钝痛
年纪越大
身体状况越差
疼痛就越严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带状疱疹


什么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和小时候大多数人得过的水痘为“同根同源”的亲兄弟。水痘是首次感染,而当劳累、感染、感冒等作用下免疫功能下降,潜伏的病毒被再次激活并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生炎症或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病毒沿着神经纤维传播到皮肤引发带状疱疹。表现为腰腹部、四肢、颜面部皮肤出现群集的小水泡或丘疱疹,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一般不超过躯干中线。

发病机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发病“元凶”,该病毒通常经飞沫和接触传播,初发感染引起水痘。在得过水痘后,残余的病毒会潜伏在我们身体的脊髓后跟神经节处,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从而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转移到皮肤处引起带状疱疹。

临床表现和体征
● 前驱症状: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
● 皮疹特点:在一定神经分布区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多数或集簇的栗粒至黄豆大小丘疱疹、水疱。
● 好发部位: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等外周神经支配部位皮肤。
● 自觉症状: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神经痛可以在发疹前、发疹时或者皮损痊愈后出现,疼痛可以表现为钝痛、跳痛等,通常伴有烧灼感。老年、体弱患者疼痛程度会更剧烈。
● 皮疹分布特点: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躯体中线。
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易感人群
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几乎所有年长的人群,即使身体健康,神经系统中都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
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创伤、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发热、高血压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恶性肿瘤等导致的免疫抑制等。

如何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或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药物治疗
01
(1)抗病毒药物:常用有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膦甲酸钠等。宜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使用,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新皮疹形成。
(2)镇痛药物:常用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利多卡因贴剂、曲马多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等。减轻患者疼痛和不适。
(3)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可以缓解神经炎症与神经痛。

局部治疗
02
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外用抗病毒药膏,直接涂抹在皮肤疱疹部位,有助于减轻疼痛和加速痊愈;局部还可以使用舒缓皮肤的药膏或乳液,如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的产品,有助于减轻瘙痒和不适感;必要时物理治疗,如局部红光治疗,可以促进皮损消退。

带状疱疹患者日常护理
(1)保持患部清洁干燥:保持患部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纯棉衣服,减少对患处摩擦或刺激,有助于减少感染和加速愈合。同时,避免触摸和挠抓皮疹,一方面避免病毒传播到其他部位或给他人造成感染,另一方面防止留下瘢痕或色素改变。
(2) 加强营养:饮食方面应注意均衡营养,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摄入,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
(3)充分休息:带状疱疹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加速康复。

如何预防带状疱疹?
● 提高免疫力:早睡早起,坚持锻炼,避免疲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做好防护: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或相对密闭的空间佩戴口罩,避免接种水痘患者及带状疱疹患者水疱的疱液。
● 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多吃高蛋白食物以保持身体运转,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提高抵抗力。
● 疫苗接种:疫苗是有效可行的预防手段,疫苗能够巩固我们的免疫力,降低带状疱疹发病风险。年龄符合接种要求的人群,可咨询当地预防接种门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自费接种。
①进口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适合50岁及以上人群,需要接种两次。
②国产的减毒活带状疱疹病毒疫苗:适合40岁及以上人群,仅需接种一次。
供稿:宋惠芳
编辑:宣传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