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儿,男,出生后2周,喂奶后呈喷射状呕吐,右上腹可扪及包块。超声所见:幽门管长轴切面显示幽门管壁肥厚,呈均匀的中等偏低回声,纵切形态类似女性子宫颈,幽门管腔明显狭窄,呈狭长高回声带,幽门肌厚6mm,幽门直径15mm,幽门管长22mm,局部管壁蠕动消失,幽门窦及胃体腔明显扩张,壁蠕动增强。超声提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出生不久的小宝宝吐奶,是很多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殊不知,孩子吐奶并非都这么简单……大部分新生儿都会出现溢奶或吐奶现象。
主要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原因:
生理性因素:包含宝宝的胃容量小,食管肌肉的张力低,食物很容易吐出;喂养姿势不对,喂奶过快,过早添加辅食等也是造成新生儿吐奶严重的原因。
病理性因素:包含感冒、细菌感染、便秘、幽门狭窄、食管闭锁、肠闭锁、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都会造成宝宝异常吐奶。外科最常见的病理性因素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种疾病......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梗阻,是新生儿外科的常见病,也是导致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病好发于婴儿,国内发病率约为0.01%-0.03%,占消化道畸形前三位,男女比例为5:1。

是本病的主要症状,通常于出生第2~3周出现,喷射性,进行性加重,多发生在吃奶后10~30分钟。
70%患儿可在右上腹部摸橄榄样肿块,表面光滑,可以移动,90%患儿上腹部会出现从左到右移动的蠕动波。
长期频繁呕吐,容易导致脱水,体重不增或减轻,严重者可引起碱中毒。
贫血、黄疸(2%~3%患儿会出现巩膜、皮肤的黄染,通常在幽门梗阻解除后3~5日消退)。

该疾病致病原因目前仍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胃肠激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紊乱、先天性幽门肌层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如父母发现孩子频繁呕吐,应及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诊治!

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钡餐透视和超声检查,因X线检查不仅具有放射性损害,且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更不能显示幽门管结构及肌层厚度测量等存在很多局限性。相比之下高频超声可以显示幽门管结构,幽门肌增生的程度,以及胃内容物的潴留,胃蠕动情况,可以准确测量幽门肌厚度、幽门管的长度和直径,比X线更直观、安全,可鉴别呕吐原因,已成为该疾病的首选检查。

超声诊断标准:幽门肌层厚度≥4mm,幽门管长径≥16mm,幽门直径≥14mm,幽门管腔内径≤2mm。进食状态下胃内容物明显潴留,进食后胃部蠕动增强,可见逆蠕动,胃内容物通过幽门管困难。
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 严格进食2-4h。
■ 检查时间安排在早上,避免婴儿因长时间未进食哭闹而吸入过多气体,致幽门显示困难。
■ 检查体位先平躺后右侧卧位。
■ 观察内容物通过幽门管情况时可饮水而不是饮奶,因水的排空更快,且能提供更好的声窗观察。
■ 遇到疑似CHPS时,需耐心观察幽门管的动态蠕动。
■ 进行幽门肌测量时,使用高频探头,测量更准确。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一经确诊,原则上应尽早手术,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开腹幽门肌切开术、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经胃镜幽门肌切开术、经口内镜黏膜下幽门肌切开术。采用幽门肌切开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疗程短,效果好。术前须经过24-48小时的准备,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补充钾盐。营养不良者给予静脉营养,改善全身情况。
超声诊断科·急诊超声诊断室简介
濮阳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现有医师53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27人,研究生导师1人、医学硕士22人,共分有4个检查组,配有高端彩色超声诊断仪近50台,搭载超声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AI诊断系统),年均开展超声检查40万余人次,开展超声介入、造影及消融手术近3000台。
急诊超声诊断室承担着全院24小时急危重症患者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工作(危重症患者在床旁进行超声引导下脓肿、积液穿刺引流、占位活检、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肾造瘘、囊肿硬化等),同时致力于儿科及其它超声诊疗技术研究探索。目前已常规开展儿科腹部及胃肠超声、小儿肺部超声、小儿颅脑超声、婴幼儿髋关节筛查和肌骨超声等。
咨询电话:0393-6162834
供稿:高丽丽
编辑:宣传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