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的超声检查是
最为常见的体检项目之一
部分患者在腹部超声中
被发现了“肝囊肿”“肝脏囊性灶”“多发肝囊肿”等
产生了焦虑和恐慌
肝囊肿到底是怎么回事?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呈圆形或椭圆形,外由上皮细胞包裹形成包膜,内由清亮、无色、无细胞成分的囊液填充,看上去就像是一颗注满了水的气球,因此可以将肝囊肿简单理解为肝脏上长了个“水泡”。
肝囊肿分为先天性囊肿和后天性囊肿,大部分为先天性肝囊肿,先天性肝囊肿多为胚胎发育时期,肝内淋巴管及胆管等管道系统发育异常形成的一种盲端,后天性肝囊肿由创伤和炎症所致。
当肝囊肿体积不断增大,压迫周边组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下列症状:
▶ 用餐时很快就有饱腹感;
▶ 腹胀不适;
▶ 右上腹隐痛或钝痛;
▶ 可触及的腹部肿块;
▶ 胃灼热、恶心和呕吐;
▶ 罕见情况下可由于压迫胆管导致梗阻,出现黄疸等症状。
肝囊肿的诊断方法很多,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
在超声扫查下,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菲薄,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其后回声增强,增强后可以区别肝良恶性囊性病变,如肝囊腺癌。
CT检查
可见囊肿呈圆形,边缘清楚,密度均匀,CT值近水密度,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有辐射,费用较高。
核磁共振
T1WI: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造影可以区分肝囊腺瘤及肝脏囊腺癌病变,费用高。
核素扫描
可出现边缘整齐的占位性病变,有辐射,费用极高。
X线检查
囊肿巨大时可见膈肌升高,胃受压移位,不能确诊。
腹腔镜检查
适用于疑难杂症病例,可在直视下观察病变,并穿刺行细胞学检查及穿刺抽液,但是腹腔镜检查属于创伤性检查,应慎重选择使用。
肝囊腺瘤及肝囊腺癌是肝脏内的囊性病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性病变,肝脏囊腺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需要手术,晚期转移后生存时间极短,肝脏囊腺瘤要尽早手术避免恶变,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大多数无症状小于5cm的单纯性囊肿,不需要治疗;大于5cm的囊肿不合并其它临床症状的可见定期复查;对于大于5cm的囊肿合并其它症状时需要去医院处理。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该及时处理。
● 较大的肝囊肿膨胀性生长压迫肝脏致使肝大,引起右上腹包块,黄疸、腹胀、腹部疼痛等症状。
● 较大肝囊肿挤压附近脏器,如压迫胃部,可能导致餐后胃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消瘦、恶心呕吐等症状。压迫胆管,导致胆管梗阻,出现黄疸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 肝囊肿合并囊内感染,超声会发现囊肿透声不清,出现光点及絮状物,引起患者发热,腹部疼痛等症状。
● 囊肿合并出血、扭转等可引发急腹症。
● 部分囊肿感染后治疗不彻底会转成慢性炎症,长时间的炎症刺激囊壁不均匀增厚并发生实变、钙化等,现在我们应该警惕癌变的可能。
对合并症状的肝囊肿,需要进行外科治疗。
常用的方法如下:
(1)抽吸/囊内注射硬化剂(如无水酒精):适用于病变较浅表或不耐受/不愿意手术的患者。但若囊壁较厚或囊腔体积较大时,往往无法实现彻底硬化,所以临床容易复发。
(2)囊肿去顶术:切除部分囊壁,使囊腔与腹腔相通,术后效果良好,复发的风险也低,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医生一般不会完全切除或破坏残余囊壁,以免损伤肝组织引起相应并发症。即使日后囊壁有液体分泌,都会被腹腔吸收,不会导致不良影响。
(3)囊肿切除术:适用囊肿位于肝脏边缘或蒂状突出的囊肿,可将其全部切除。
(4)广泛的多囊肝可做肝移植。
● 定期复查,监测囊肿大小:可每6-12个月检查,超声检查就可以;
● 肝囊肿压迫导致出现饱胀不适、腹痛症状时,饮食宜少量多餐,烹饪时注意少油少盐;
● 避免进食油炸、烧烤类不易消化的饮食;
● 注意饮食卫生,应充分做熟再吃,避免吃生食、饮生水;
● 适量运动:肝囊肿无特殊不适症状,囊肿较小不影响运动,日常可适量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 避免暴力致使肝囊肿破裂。
● 孕期注意避免滥用药物,接触放射线等,保证胚胎正常发育;
● 日常应饮食规律、适量运动、避免熬夜、戒烟戒酒、保持合理体重、不滥用药物,可有效避免肝脏发生炎症性病变;
● 注意安全,避免外力性肝脏损伤;
●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生食,不饮生水,避免寄生虫感染。
本期供稿专家
胡志江
超声科 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每周一至周六全天
诊室位置:住院一部超声诊断室
咨询电话:0393-6162501
编辑:宣传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