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4.26 ——
全国疟疾日

关于疟疾 您了解吗







2024年4月26日
是第17个
“全国疟疾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为
“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什么是疟疾?

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导致人体感染疟原虫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虫媒传染病。有5种可感染人体的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典型临床症状为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出汗,伴头痛、乏力、呕吐、食欲不振及四肢关节酸痛等,民间俗称“打摆子”。恶性疟发热不规则,病情进展快,可出现严重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昏迷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
因个人免疫差异和感染疟原虫虫株不同,疟原虫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也不同,也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出现腹泻等不典型症状。

什么是疟原虫?

疟原虫是疟疾的罪魁祸首,它是一种寄生虫,与病毒和细菌相比,疟原虫有着更大的基因组、多变的形态和复杂的生活史,因此研发疫苗的难度也大得多。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及恶性疟,其他几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病例。寄生于人体的几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人吸血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把疟原虫子孢子注入人体,它们很快就能钻进肝细胞并在肝脏中发展壮大,变成成千上万个裂殖子释放到血液中。变了样儿的疟原虫在血液中大展身手,裂殖子入侵红细胞以后先变成滋养体,再变成裂殖体,然后分裂成很多下一代裂殖子,最终胀破红细胞后入侵新的红细胞。血液内疟原虫依次循环大量繁殖,引起发烧和各种症状。有一部分疟原虫会发育成配子体,随着血液进入蚊子继续发育,进而传播给其他人。

哪些人容易感染疟疾?

所有人群均对疟疾易感,非流行区人群进入疟疾流行区感染风险较高。目前,疟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高度流行,东地中海、美洲地区也有流行。前往国外流行地区进行旅行、务工、商贸等人员均有感染风险。在我国云南等边境地区,接壤的境外地区为疟疾流行区,不仅有跨边境输入的疟疾病例,也有感染性按蚊飞越国境传播的风险,相对来讲,其输入再传播的风险较高。

疟疾的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

蚊子叮咬是感染疟疾最主要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能传播疟疾,只有按蚊才能传播疟疾。按蚊吸食疟疾患者或者带有疟原虫的人血液后,疟原虫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分别经历合子、动合子、卵囊等阶段后发育成子孢子,当按蚊叮咬下一个正常人的同时,会将子孢子注入人体内,从而完成传播。
血液传播

孕妇感染疟疾后,因胎盘受损或者在分娩过程中将携带疟原虫的血液污染胎儿伤口,由母亲传给胎儿,造成先天性疟疾;另外,患者如果接受了感染疟原虫的血液也能造成感染。

疟疾流行地区有哪些?

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地区等,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疟疾高度流行。例如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等热门旅游国家均有疟疾病例报告。

疟疾的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 疟原虫检查: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疟原虫。并可鉴别疟原虫种类。
● 免疫学检查:简便快速适用范围广,存在一定的漏检率,一般用于流行病学检查。

如何预防疟疾?

疟疾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防蚊虫叮咬最重要。
▲ 疟疾是通过蚊媒传播,做好个人防护,防蚊虫叮咬最重要。特别是在户外,尽量穿有防护作用的衣物,如长袖、长裤,暴露在外的皮肤可涂抹驱蚊剂。
▲ 做好家庭防护,可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睡前在卧室喷洒灭蚊药。
▲ 注重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做好灭蚊工作。
▲ 出国前应了解目的地流行疾病状况。前往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国家返回后,如出现发冷、发热、出汗、乏力等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
▲ 一旦感染疟疾,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药,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疟疾经过科学治疗可以完全治愈,不必太过惊慌。
▲及时发现、报告、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是实现消除疟疾的关键。
医学检验科简介
濮阳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是市医学重点学科、市生化免疫重点实验室、省产前诊断中心;现有职工60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医学硕士10人,是集常规检测、生化检测、免疫检测、微生物检测、PCR检测和产前筛查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实验室;配有德国西门子aptioautomation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罗氏Rochecobase801分析仪,迈瑞CL-6000i分析仪,希森美康XN9000的血液分析流水线等大型检查检验设备;常规开展唐氏筛查、NIPT(无创产筛)、CNV-seq(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STR(快速染色体非整体检测)、HPV(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耳聋基因检测、叶酸代谢基因检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衣原体核酸等。
咨询电话:0393-6162566;6162054
供稿:武晓敏
编辑:宣传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