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春季是水痘高发期,该病传染性强,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暴发,对于此类疾病,我们应如何预防?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战“痘”准备。

什么是水痘?
和带状疱疹有什么联系?
水痘和带状疱疹,实际上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也就是说,由同一个病毒引起了两种不同的疾病。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患上一次后,身体会自动产生免疫能力,因此能终生免疫。但水痘病毒也可潜伏于体内,多年后再活化而引致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身体里的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50岁以上成人高发。发疹时会沿着身体一侧的神经呈现出带状分布,也因此被称为“缠腰龙”。实际上,带状疱疹也可能发生在面部、眼部等地方,引起如耳聋、失明、面瘫等严重后果。带状疱疹后还有可能并发让患者“痛不欲生”的神经痛,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等,30%-50%的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可达10年或更长。


01
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0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03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
04
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该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易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virus,VZV),呈砖形、直径为150-200nm,核酸为DNA,有立体对称的衣壳,在细胞内繁殖。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VZV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疱疹和血液中,经飞沫或直接接触疱液而传染,已知VZV可经医疗器械传播。VZV主要经呼吸道侵入,在黏膜上生长繁殖,然后入血和淋巴液,在网状内皮细胞内第二次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偶尔累及内脏。

● 病前2~3 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 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疤痕。
●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 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
● 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形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
● 约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
● 丘疹、水疱和结痂往往同时存在,病程经过2~3周。

● 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
● 发热的患者应多喝开水和多休息,需要时可服用医生处方的退烧药物。
● 多进食有营养及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肉或牛肉粥。
● 水痘有时伴有瘙痒,避免用手抓破疱疹。可在瘙痒处涂上医生处方的止痒药。儿童睡眠时可替其穿上干净的棉手套,以免他/她抓破小水泡,引致皮肤发炎。
● 父母要留心观察儿童的病情。如出现高烧不退、不肯进食、呕吐、极度疲倦或神情呆滞等症状,应及早求医诊治。

传染病的预防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因此: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出入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可降低感染几率。
● 学校教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 疾病流行期间健康儿童应尽量不到公共娱乐场所去玩,也不去病儿家串门,以防接触传染。
● 接种水痘疫苗。虽然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但针对这两种疾病分别设计了两类疫苗,这两类疫苗的抗原载量、技术路线、成分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两类疫苗并不能相互替代。


当前有水痘减毒活疫苗可以预防,常规免疫接种程序是12月龄~24月龄儿童接种第1剂,4周岁儿童接种第2剂,2剂接种间隔不小于3个月。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接种1剂还是2剂均不能完全预防因带状疱疹病例传播引起的水痘病例。因此成年人也要做好防护!


当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国内多个专家共识也推荐50岁以上人群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尤其对于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除了有传染风险,自身感染后症状也会比健康人更重、更痛且有复发可能。因此,加强预防不论对自身还是家庭都非常重要。

供稿:感染预防与控制科(公共卫生科) 刘静
编辑:宣传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