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重管理。然而,在减重过程中,许多人因缺乏科学的指导,陷入了一些常见的误区,不仅影响减重效果,还可能损害健康。本文从临床营养科的角度,为大家解析减重中的常见误区,帮助大家科学减重。


误区一:节食就能快速减重

许多人认为,只要少吃或不吃,体重就会迅速下降。虽然短期内体重可能减轻,但过度节食会导致:
①肌肉流失:身体会分解肌肉来供能,降低基础代谢率,反而更容易反弹。
②营养不良:长期低热量饮食可能导致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引发脱发、贫血、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③代谢紊乱:极端节食可能引发暴饮暴食,甚至导致厌食症或贪食症。
科学建议


减重应循序渐进,每日热量摄入不应低于基础代谢需求(通常女性不低于1200kcal/天,男性不低于1500kcal/天),并保证营养均衡。

误区二:只吃蔬菜水果就能瘦

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热量较低,但长期只吃这些食物会导致:
①蛋白质不足:肌肉流失,代谢率下降。
②脂肪摄入不足: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导致皮肤干燥、骨质疏松等问题。
③血糖波动:部分水果(如香蕉、荔枝、榴莲)含糖量高,过量摄入可能影响血糖。
科学建议


减重饮食应包含优质蛋白(如鱼、蛋、瘦肉、豆类)、健康脂肪(如坚果、橄榄油)和适量碳水(如全谷物),而非单一依赖蔬果。

误区三:不吃主食能快速瘦

低碳水或生酮饮食确实能在短期内减重,但长期不吃主食可能带来:
①低血糖和头晕:大脑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碳水不足可能影响认知功能。
②便秘:主食(尤其是全谷物)是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缺乏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
③反弹风险:一旦恢复碳水摄入,体重可能迅速回升。
科学建议


选择低GI(升糖指数)碳水,如燕麦、糙米、红薯,控制总量而非完全戒断。

误区四:依赖减肥药或代餐产品

市面上许多减肥药或代餐宣称“无需运动,快速瘦身”,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①安全性存疑:部分产品含泻药、利尿剂或违禁成分,可能损害肝肾功能。
②营养不均衡:代餐可能缺乏必需营养素,长期食用导致健康风险。
③无法培养健康习惯:停用后易反弹。
科学建议


减重应通过合理饮食+运动+行为调整,如需使用代餐或药物,应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选择合规产品。

误区五:运动后可以随意吃

很多人认为运动后代谢提高,可以放开吃,但实际上:
①运动消耗的热量有限:例如,慢跑30分钟仅消耗约200-300kcal,一块蛋糕就可能抵消。
②高热量补偿:运动后若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反而可能增重。
科学建议


运动后应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和适量碳水,避免高油高糖食物。

误区六:局部减脂可行

许多人希望通过卷腹瘦肚子、深蹲瘦腿,但事实上:
①脂肪消耗是全身性的:无法单独减少某一部位的脂肪。
②局部运动只能塑形:增肌可以让局部线条更紧致,但减脂需依靠全身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饮食控制。
科学建议


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饮食管理,才能有效减脂塑形。

误区七:体重不变等于没瘦

体重受水分、肌肉、激素等多因素影响,单纯看数字可能误导:
①肌肉增加:运动后肌肉增长,体重可能不变甚至上升,但体型更紧致。
②水分波动:经期、高盐饮食可能导致短暂水肿,掩盖减脂效果。
科学建议


保持每日饮水量,经期或训练后2-3天内减少称重频率,控制钠摄入。

误区八:一味追求速度

一周减重一斤是一个安全且可持续的目标。
减掉1斤脂肪需消耗约3850大卡,相当于每天创造550大卡的热量缺口(通过饮食+运动),身体能适应而不触发“饥荒模式”。
过快减重可能导致肌肉流失,降低基础代谢,反而不利于长期维持。
科学建议


除了体重,还应关注体脂率、腰围变化和身体围度。

科学减重的核心是“热量缺口+营养均衡+可持续性”,而非极端节食或盲目跟风。如果您在减重过程中遇到困惑,建议咨询临床营养科医生或注册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健康享“瘦”!
减重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坚持科学方法才能赢得长久健康!
/END/

供稿 | 营养科 汤九军
编辑 | 魏馨
初审 | 张晖
复审 | 李伟琳
终审 | 崔建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