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使用手套
时时牢记洗手
5月5日 世界手卫生日


每年的5月5日是世界手卫生日,2025年的主题是“合理使用手套,时时牢记洗手”。这一主题不仅是对医务人员专业操作的提醒,也是对医院就诊人员健康行为的倡导。作为预防感染传播的第一道防线,手卫生的规范执行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
医务人员:手套≠万能,规范使用是核心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手套是防护利器,但过度依赖或错误使用反而可能成为感染传播的“帮凶”。
手套使用的三大原则
01
场景化选择:接触患者血液、体液、黏膜或破损皮肤时必须戴手套;但常规查体、测量血压等无暴露风险的操作无需佩戴。
02
一用一更换:同一双手套不可连续用于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如从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
03
脱后必洗手:脱下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避免污染双手。
误区警示
1
戴着手套接打电话、操作电脑或触碰公共物品,可能造成交叉污染。
2
长时间佩戴同一双手套会导致手部皮肤潮湿,增加细菌滋生风险。
医务人员应遵循“两前三后”原则(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接触体液后),在正确时机选择洗手或手消毒。
就诊人员:洗手胜于戴手套,细节决定安全
就诊人员手卫生要点
01
无需盲目佩戴手套:普通就诊过程中(如候诊、取药)无需戴手套,保持手部清洁更重要。
02
洗手时机要牢记:
①接触公共设施(如电梯按钮、扶手)后;
②接受检查或治疗前后;
③咳嗽、打喷嚏或擤鼻涕后;
④用餐、服药前。
03
正确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和皂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至少15秒。
特殊场景提醒
1
陪护人员接触患者伤口、分泌物时,需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规范使用手套。
2
儿童、老人等易感人群家属,应协助其加强手卫生习惯养成。
小习惯,大防线。手套与洗手,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阻断病原体传播的关键。对医务人员而言,它是职业责任的体现;对就诊人员而言,它是自我保护的能力。2025年手卫生日,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手”护健康的意义——合理使用工具,回归本质防护,医患同心,让每一次洗手和每一双手套,都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实屏障。
不戴错一副手套,不遗漏一次洗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