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年纪小,多种器官比较脆弱,尤其是肠胃功能容易发生问题,造成肚子痛。那么引起儿童急腹症的疾病多种多样,起病急且进展快,婴幼儿不会用言语准确表达,因此辅助检查的准确诊断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的一段肠管内。好发年龄6个月—2岁,3岁以后发病者多存在原发疾病。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95%患儿为原发性,5%患儿继发于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肠管息肉、腹型紫癜这些器质性病变。按解剖结构可将其分为回结型、结结型、空肠空肠型、回肠回肠型等。其中,回结型最为常见,约占儿童肠套叠的80%,而空肠空肠型及回肠回肠型等小肠型,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阵发性腹痛、血便及腹部包块等,临床诊断存在困难,需要依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常见诱因
①因感染病毒或饮食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的肠痉挛,致使肠管蠕动紊乱。
②回盲部系膜过长、不固定,游动度大。
③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回肠末端集合淋巴小结增生肥厚。
病理
套叠肠管横断面有三个筒,外筒为鞘部,中筒及内筒为套入部,由于鞘部肠管持续痉挛,使套入肠管出现血运障碍,表现为淤血性坏死,同时鞘部肠管因强烈痉挛及扩张而发生缺血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腹膜炎。
临床表现
发生大肠套叠后患儿通常出现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腹部腊肠样包块,若出现呕吐症状,则可能继发肠梗阻。小部分小婴儿可能表现为精神差,表情淡漠。小肠套叠时症状多不典型,可表现为腹痛、呕吐,极少出现血便、腹部包块。
超声检查发现
01
02
纵切面呈“套筒征”,表现为对称的多层结构。
超声检查的重要性
超声工作中,常需鉴别出是小肠套叠,还是常见的回结套叠,二者临床处理不同。研究表明,小肠套叠外径通常<2.5cm,大多是暂时套,可自动复位,少部分小肠套叠合并肠重复畸形、梅克尔憩室等病理诱发点时,需要手术治疗。超声发现套叠位于右侧腹、直径大约(3.08±0.35)cm、内容物有阑尾、淋巴结者,多考虑回结套,治疗通常先行超声监测下水压灌肠或空气灌肠复位,复位不成功、怀疑肠坏死或继发性肠套叠者,则考虑手术治疗。超声检查方便、快速、无辐射性,同时可引导水压灌肠复位及复位后随访,致使其在肠套叠疾病的诊断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家长如何配合超声检查
预防
预防儿童肠套叠的关键在于加强日常护理和饮食管理。
01
02
03
超声诊断科简介 濮阳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现有医师53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30人,研究生导师1人、医学硕士22人,共分有4个检查组,配有高端彩色超声诊断仪近50台,搭载超声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AI诊断系统),年均开展超声检查40万余人次,开展超声介入、造影及消融手术近3000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