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肠道健康领域里,结肠憩室炎可能是一个不太被大众熟知的名词,但它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不少人的生活。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科普一下结肠憩室炎。
结肠憩室是结肠壁向外凸出形成的袋状结构。简单来说,我们的结肠就像一根长长的管道,当这根管道的某些部位因为各种原因变得薄弱,在肠内压力的作用下,就会向外鼓出一个个小口袋,这些小口袋就是结肠憩室。大多数情况下,憩室是无害的,很多人有结肠憩室却没有任何症状,这种状态被称为结肠憩室病。
结肠憩室的形成
结肠憩室其形成原因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为常见原因和机制:
结肠黏膜变弱,随着年龄增加(尤其50岁以上),结肠壁肌肉层逐渐退化,弹性降低,导致黏膜下层组织通过薄弱点向外膨出。
肠道动力改变,老年人肠道蠕动减慢,粪便滞留时间延长,对肠壁的压力增大。
便秘,长期排便困难导致肠道反复用力收缩,增加肠壁压力。
腹泻,频繁腹泻可能引发肠痉挛,间接增加憩室风险。
高脂饮食,过量脂肪可能延缓肠道蠕动,加重粪便滞留
纤维摄入不足,纤维摄入不足 → 粪便干结、体积小 → 排便时需过度用力 → 肠道内压力升高 → 憩室形成。
缺乏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D、镁,可能与肠壁结构脆弱有关。
当结肠憩室发生感染或炎症时,就成了结肠憩室炎。通常是因为食物残渣、粪便等滞留在憩室内,引发细菌滋生繁殖,进而导致炎症。低纤维饮食、长期的便秘,使得肠道内压力持续升高,更容易让食物残渣等进入憩室,增加发病风险。另外,年龄增长,肠道壁的弹性下降,肥胖、缺乏运动、便秘、吸烟、长期使用NSAIDs(如布洛芬)也会使结肠憩室炎的患病几率上升。
结肠憩室炎的症状
◆典型表现
疼痛,左下腹(左半结肠)或右下腹(右半结肠)疼痛;发热;恶心;便秘或腹泻。
◆并发症表现
脓肿,持续高热、腹部包块;穿孔,剧烈腹痛、腹肌紧张(板状腹);瘘管,结肠与膀胱/皮肤形成异常通道(如气尿、粪尿)。
如何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腹部,判断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初步了解病情。
●血液检查:查看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炎症指标是否异常,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炎症。
●影像学检查:CT 检查是诊断结肠憩室炎的重要手段,它能清晰显示结肠憩室的位置、大小以及炎症的范围和程度。此外,结肠镜检查也有助于明确诊断,但在炎症急性期,一般不建议立即进行,以免引起肠穿孔等并发症。
如何治疗
保守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禁食一段时间,让肠道得到休息,之后逐渐恢复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同时,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缓解炎症。

手术治疗
如果病情严重,如出现了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或者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能是切除病变的结肠段,再进行肠道吻合。

如何预防
①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发生,从而降低结肠憩室炎的发病风险。同时,减少高脂肪、低纤维食物的摄入。
②适度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③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避免憋便,减轻肠道压力。
常见误区
误区1:憩室炎必须手术。
事实:大多数无并发症憩室炎可通过抗生素和饮食调整治愈。
误区2:高纤维饮食会加重症状。
事实:急性期需低纤维饮食,但缓解后高纤维饮食可预防复发。
误区3:年轻人不会得憩室炎。
事实:虽然多见于老年人,但年轻人(尤其肥胖者)也可能发病。

结肠憩室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与饮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维护肠道健康、预防疾病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高纤维饮食、规律运动、预防便秘等相关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如果出现了疑似结肠憩室炎的症状,如腹痛、发热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本期供稿专家
胡黎明
胃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每周四全天
诊室位置:门诊三楼南 外科第一诊疗区 胃肠外科第五诊室

END

供稿 | 胃肠外科 胡黎明
编辑 | 魏馨
初审 | 张晖
复审 | 李伟琳
终审 | 崔建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