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罐小知识
中医科普
拔罐疗法,又称吸筒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放置特制的罐具,利用燃烧或抽气的方式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皮肤表面,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的自然疗法。

作用原理


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时,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瘀血、痰饮、水湿等,留滞脏腑、瘀阻经络,最终导致相应病症。拔罐疗法能够改善微循环,排出阻滞于经脉的病理产物,松开粘连并恢复结缔组织,增加皮肤和肌肉的血流量,刺激周围神经系统,减轻疼痛,促进机体恢复。



拔罐适应症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肌肉劳损: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运动后,肌肉容易出现疲劳和损伤,拔罐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乳酸等代谢产物的排出,减轻肌肉疼痛和酸胀感。
颈椎病:颈椎病患者常伴有颈部肌肉僵硬、疼痛等症状,拔罐可以放松颈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不适。
腰背痛:腰背痛是常见的问题,可能由肌肉劳损、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引起。拔罐可以缓解腰背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促进腰背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症状。
肩周炎:肩周炎患者常感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拔罐可以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肩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感冒初期,拔罐可以刺激肺经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抵抗力,缓解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咳嗽:慢性咳嗽或感冒引起的咳嗽,拔罐可以刺激肺部相关的穴位,促进肺部血液循环,缓解咳嗽症状,帮助排出痰液。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时,拔罐可以刺激脾胃经络,促进脾胃的气血运行,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胃痛:胃痛患者通过拔罐可以缓解胃部肌肉的紧张,改善胃部血液循环,缓解胃痛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患者常伴有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拔罐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头痛,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疲劳感。
其他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拔罐可以缓解关节周围的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关节的气血运行,改善关节活动度。
慢性疲劳综合症:拔罐可以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全身的疲劳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注意事项



◆拔罐之后毛孔处于一种扩开的状态,当天尽量避风寒,注意保暖,6小时内避免洗澡,以免邪气趁机入里。
◆过饥或过饱、酒后、服用某些催眠药物及镇静剂等药物后,尽量避免拔罐,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女性的月经期、孕期,以及患有癫痫、血液病、皮肤病的患者,禁止拔罐。
◆若拔罐后产生水泡,属于正常现象,若水泡较小,无需特殊处理,可以自行吸收,注意穿柔软舒适的衣物,避免水泡摩擦出血造成感染。若水泡较大,请遵医嘱进行处理。


误区
➤并非留时间越久越好好,也不是罐斑颜色越深说明身体里的寒气、瘀血越重。罐斑的颜色和形态变化是拔罐的正常现象,会在一到数天内自行消失。
➤拔火罐不仅要求使用专门的器械,还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专业技能。此外,由于点燃后的酒精可能会滴落并烫伤皮肤,或者酒精棉球在罐口及罐内停留时间过长也会导致皮肤烫伤。因此建议不要在家中自行操作,或在非专业场合接受拔火罐治疗。
➤拔罐虽具有多种好处,但并不适宜所有人。由于拔罐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较为“开泻”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体质较为虚弱的患者,建议控制拔罐的频率和火罐的数量。



本期供稿专家
孟凡达
康复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每周四全天
诊室位置:门诊二楼南侧南走廊13号诊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