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认识癌痛


疼痛是最常见的肿瘤相关症状之一,初诊癌症疼痛患者发生率为25%,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为60-80%,其中1/3为重度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那么,关于癌痛,你知道多少呢?


癌痛的原因


直接由癌症引起的疼痛,如肿瘤浸润、神经系统及脏器受累,占78.6%。
与癌症相关的疼痛,如作为癌症非特异性表现的骨关节疼痛等,占6.0%。
与癌症治疗有关的疼痛,如术后和化疗后所致的各种疼痛综合征及放疗后溃疡或纤维化引起的疼痛等,占8.2%。
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如患者原来就有的痛风和关节炎,占7.2%。

1-2两种原因引起的疼痛,抗肿瘤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疼痛缓解,所以治疗原则应是抗肿瘤治疗加止痛。而3-4两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则需要进行止痛和其他有关的辅助治疗。


癌痛的分类


癌痛根据其发生的情况和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与急性疼痛相比,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可呈分离现象,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癌痛的评估


对于癌痛患者,没有评估就没有治疗。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的原则。由于疼痛程度没有明确的客观指标,加上每个患者对痛的以往经历、个人耐受性、精神状态和注意力等有很大不同,所以疼痛程度的描述存在很大的差异。通常患者自己的陈述是评估疼痛程度最好的指标。



疼痛分级


01
根据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法)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仍可耐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
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干扰,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

02
目测模拟分级法(VAS法)
用一长10cm的直线,左端代表无痛,右端代表最痛。由患者自己在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之处画一交叉线表明之,从左端至画线处的厘米数即为疼痛的指数。

03
数字分无痛级法(NRS法)
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痛。这个方法是VAS法的一种数字直观表达方法,其优点是较VAS法更为直观,患者用数字表达出感受疼痛的强度,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评估方法。不足之处为患者容易受到数字的干扰影响,可能会降低其灵敏性和准确性。



癌痛的治疗

01
病因治疗

对肿瘤急症(骨折、脑转移、硬膜外转移、内脏穿孔或梗阻、感染)相关的疼痛,进行止痛加肿瘤急症针对性治疗(如手术、激素、放疗、抗生素)。部分肿瘤所致的疼痛通过抗肿瘤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镇痛疗效。抗肿瘤治疗也可以使一些较晚期的肿瘤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或减少对止痛药的需要量。
放疗: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脊髓受压、脑转移、周围神经肿瘤浸润等情况具有良好的效果。
化疗: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如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卵巢癌、骨髓瘤或白血病造成的压迫或浸润神经组织引起的疼痛能够迅速起效。
手术:姑息性手术可以将大块肿瘤切除,达到止痛的目的。此外,手术固定病理性骨折、解除脊髓压迫和肠梗阻、引流大量腹水等对缓解患者的疼痛都有益处。
02
镇痛药物治疗

三阶梯止痛治疗:所谓的三阶梯止痛方法,就是根据患者疼痛的轻中重不等的程度分别选择第一,第二及第三阶梯的不同止痛药物。

癌痛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口服给药:口服为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对不宜口服患者可其他给药途径,如吗啡皮下注射,较方便的方法有透皮贴剂等。

按阶梯用药指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

按时用药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在滴定和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效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个体化给药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由于个体差异,阿片类药物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药物,使疼痛得到缓解。同时,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考虑联合用药。

注意具体细节。对使用止痛药物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
此外,应注意阿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头晕、以及呼吸抑制等。其中便秘发生率为90%-100%,可贯穿存在于阿片类止痛治疗的全过程。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0%-50%,恶心者较多,一般出现在初用阿片类药的第一周,随着用药时间延长,恶心、呕吐症状会因逐渐减轻消失。少数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用药初期可能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过度镇静反应,一般3-5天后症状减轻或恢复正常。当用量不当,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时,可能会发生呼吸抑制。
03
癌痛的介入治疗和其他治疗

尽管部分癌痛患者接受药物治疗,但疼痛仍可能得不到充分控制。部分癌痛患者由于药物副作用太大而无法耐受阿片类药物治疗。对这些癌痛患者可考虑采用介入治疗方法。镇痛药物的局部输注(硬膜外、鞘内、局部神经丛)、神经损毁术、神经刺激术、射频消融等介入疗法在癌痛治疗中已取得成功。部分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疼痛减轻或消失,或者镇痛药物的全身用量能显著降低。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方式(如按摩、冷热敷、理疗、针灸或穴位按压、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刺激)、认知方法(如催眠术、放松训练、分散注意力训练)等,有助于疼痛缓解和集体功能的改善,可作为癌痛药物镇痛治疗的有效辅助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止痛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忍痛有害无益;多数癌痛可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患者应当在指导下进行止痛治疗,规律服药,不宜自行调整止痛药剂量和止痛方案;吗啡及其同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在癌痛治疗时应用吗啡类药物引起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随时与医务人员沟通,调整治疗措施。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