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饮食攻略
健康科普
在高考关键期
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
兼顾安全和营养
成了家长们的难题!
高考期间该怎么吃?
今天为大家介绍
高考饮食“四要四不要”

饮食“四要”

要饮食多样,营养均衡

考试期间,考生的脑力消耗较大,多样化的饮食能为考生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版)》,建议每餐要包括五大类食物。
第一类:谷类、薯类、杂豆类。
第二类:蔬菜水果类;
第三类:畜、禽、鱼、蛋等动物性食品;
第四类:奶类、大豆制品及坚果类;
第五类:少油少盐。

要吃好早餐

考生从吃完早饭到考试结束,通常都需要3小时以上的时间,甚至更久,如果早餐马马虎虎,就难以保证血糖稳定,进而影响考试成绩。一顿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早餐,能够为大脑提供充足而持久的能量,进而高效学习。建议早餐至少包含三类食物:
●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瘦肉、牛奶等。
●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花卷、面条等,最好加入燕麦等粗粮,降低血糖反应的同时,还可提供B族维生素,利于大脑能量代谢。
● 新鲜果蔬,比如圣女果、苹果、生菜、黄瓜等,它们可提供膳食纤维、钾、镁、维生素C等多种微量营养素。
● 在此基础上再加一小把坚果,比如核桃、松子、花生等,就更完美了。

要保证优质蛋白质供应,多吃蔬菜水果

考试期间,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蛋白质等营养的需求有所增加。优质蛋白对大脑功能和免疫系统非常重要。鱼虾、瘦肉、鸡蛋、牛奶、豆腐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大脑活动所需的营养成分,以磷脂和水溶性维生素最为重要。磷脂是与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原料,水溶性维生素中最要紧的是维生素B1。磷脂以蛋黄、大豆、瘦肉中最为丰富。维生素B1在全谷杂粮、薯类、豆类中含量较为丰富。同时,这些食物的血糖反应比较低,有利于长时间稳定精力和情绪,保证学习效率。但如果平日很少吃豆类、薯类等,不宜一次吃太多,避免肠道胀气或消化不良,宜少量添加,循序渐进。
有助于稳定情绪的营养素是矿物质。减少钠的摄入,增加钾、钙、镁的摄入量,有利于保持情绪沉稳平和。多吃蔬菜和水果最有帮助,特别是富含镁的各种深绿色叶菜和富含钙的酸奶,对减轻压力最为有益。

要清淡饮食

考生在考试期间,集中精力思考,且精神压力相对较大,此时消化道的血液供应会减少,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脂肪多的食物排空慢,还需要较多的胆汁来帮忙,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消化吸收。建议使用蒸、煮、炖等健康的烹饪方法,清淡饮食、少油、少盐、少糖,避免煎炸、烧烤,适当减少烹调油。精白细软的主食以及各种甜食,易造成血糖快速升高,是导致餐后困倦状态的原因之一,应该少吃。
饮食“四不要”

不要食谱大变

孩子不经常吃的食物不要吃。孩子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摄入肠胃不习惯的食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耐受,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影响考试。

不要吃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注意食品安全。辛辣生冷食物会对消化道产生刺激,引发胃肠道不适。无论考生平时喜不喜欢吃辣,这几天都尽量不要过多食用辛辣的食材。而且进入夏季,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家长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最好亲自选购食材,为孩子制作三餐,并保证食物的新鲜、卫生,尽量不吃凉拌菜。

不要狂喝咖啡、浓茶

咖啡虽然可以暂时提神,但如果过量摄入会引起心悸、失眠、焦虑等不良反应。考试期间要适量。

不要吃得过饱

过量进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过量进食还可引起血糖的快速波动,导致困倦、疲劳,影响考试的状态。而且考生在进餐时应细嚼慢咽,给大脑足够的时间接受饱腹信号,避免吃得过饱。
高考期间,家长在安排考生饮食时,不仅要关注营养均衡,还要注重考生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营造一个舒适、放松的备考环境,让孩子在饮食和心理上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本期供稿专家
巩小琳
营养科 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每周一、周二、周五全天
诊室位置:门诊二楼南侧东诊疗区2号诊室
咨询电话:0393-6162806
编辑:宣传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