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溶血病
健康科普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母体与胎儿之间血型不一致是由于胎儿从父体获得了母体不具备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对母体造成刺激,将胎儿的红细胞视为外来物质而引起母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lgG抗体。该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血液中对应抗原结合而攻击胎儿血液中的红细胞,引发溶血。在人体的各类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最为常见,其次是Rh血型。
该病的轻重程度与溶血程度相关,新生儿可在数小时或几天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引发胆红素脑病,导致智力低下、脑瘫等后遗症,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新生儿死亡。对患儿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因此,对孕妇产前进行筛查,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疾病患儿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其生命安全做出保障。
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出现,包括:
● 黄疸:新生儿皮肤、眼白和粘膜出现黄色。
● 贫血:由于红细胞被破坏,新生儿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
● 肝脾肿大:由于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在肝脏和脾脏中积累,可能导致肝脾肿大。
● 水肿:新生儿可能出现全身水肿,尤其是眼睑和手脚。
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一般采用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其由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放散试验组成,也是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金标准”。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
这是一种检测新生儿红细胞上是否存在抗体的方法。如果红细胞上有抗体,说明母亲可能产生了针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反应。
游离抗体试验
是直接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新生儿红细胞的免疫性抗体。
抗体释放试验
是通过加热使新生儿红细胞膜结合的lgG抗A、抗B抗体释放至释放液中进行检测,如果是阳性,说明有针对新生儿红细胞的免疫性抗体。
其他检测
胆红素水平检测、血常规、红细胞形态等。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检测胆红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但这些检测结果的变化都是在lgG型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到一定程度后才表现出来,因此作为诊断指标有一定的滞后性。
一旦诊断出新生儿溶血病,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光照疗法
新生儿体内的间接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能氧化分解成水溶性物质,并很快从胆汁排出,部分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了组织和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缓解黄疸症状。
充分喂养
积极地肠道喂养,促进胆红素经肠道排泄。
药物治疗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封闭新生儿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溶血。如胆红素明显升高,或存在低蛋白血症时可静脉输注白蛋白,增加与胆红素的结合,减少游离胆红素进入脑内。
换血疗法
某些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通过换血疗法快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防止发生核黄疸,但该方法存在一定创伤性和风险。

虽然新生儿溶血病无法完全预防,但采取以下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的风险:
● 了解家族血型情况:孕妇血型为O型,其丈夫血型为A型、B型或AB型,或者孕妇血型为Rh(D)阴性,或者家族中有血型不合的情况,孕妇在怀孕前应咨询医生,了解潜在的风险。
● 定期产检: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以便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 及时筛查: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筛查,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

总之,了解新生儿溶血病及预防对于保护新生儿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定义、症状、筛查方法、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新生儿的健康,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孕妇和家庭成员也应积极参与新生儿的健康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输血科简介
濮阳市人民医院输血科是市医学重点学科、市临床用血质控中心。科室共有医护人员10人,其中主任技师1人;医学硕士4人。常规开展血型鉴定、血栓弹力图、新生儿溶血病、交叉配血等检测项目,尤其在交叉配血、血型鉴定等方面处于全市领先地位;承担着督导规范全市各医疗机构合理用血的职责,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带动区域输血技术水平的提升,全力以赴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供稿:邱翠
编辑:宣传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