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
破伤风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但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
它的高致死率却常被忽视
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伤口
在“机缘巧合”下
有可能被破伤风梭菌盯上
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口侵入人体,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 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衰竭,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是相当可怕的一种疾病。
感染破伤风后,有哪些症状? 感染破伤风梭菌至发病,有一个潜伏期,破伤风潜伏期长短与伤口所在部位、感染情况和机体免疫状态有关,通常为7~8天,故民间有“7日风”之说,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为断脐带后5~7天,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 前躯症状 起病较缓者,发病前可有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 典型症状 主要包括肌强直和肌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 自主神经症状 为毒素影响交感神经所致,表现为血压波动明显、心率增快伴心律不齐、周围血管收缩、大汗等。
破伤风临床表现分为全身型破伤风、局部型破伤风、头部型破伤风,其中全身型破伤风是最普遍和最严重的类型。其典型表现为全身肌肉疼痛性痉挛、张口困难、苦笑面容,以致牙关紧闭,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颈部僵硬、吞咽困难、上呼吸道梗阻。痉挛发作时患者神志清楚,上述发作可因轻微刺激而诱发(如声、光、接触等)。
哪些伤口 容易感染破伤风? 缺氧环境是破伤风梭菌繁殖的温床,这种缺氧环境一般只有在伤口外口较小、创口较深、创口内有坏死组织或血块充塞、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等情况时会发生。比如窄而深的伤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组织多,被泥土或粪便污染的伤口,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大面积烧伤烫伤等。 常见易感染伤口有以下几种: 开放性的伤口,例如骨折造成的开放伤口,或者说是大面积的挫伤、皮肤挫伤; 含有铁锈的伤口; 伤口虽然比较小,但是伤的比较深; 盲管外伤,就是指在一些伤口有进口,但是没有出口; 火器伤,如火药伤、枪伤烧伤、烫伤; 动物咬伤致伤。
如何预防破伤风? 预防破伤风最安全、科学、有效的方式:接种破伤风疫苗。接种破伤风疫苗能全覆盖破伤风潜伏期,获得长达10年的持久保护! 国家免疫规划早就注意到破伤风的风险了,儿童入学前打的百白破和白破疫苗中的“破”代表的就是破伤风疫苗,全程接种后可以维持5-10年的有效抗体保护。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及附件《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儿童6岁时接种的白破疫苗,仅能保护儿童5-10年,也就意味着儿童在11岁之后就需要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据研究显示,年龄越大体内抗体滴度越低!抗体滴度到11岁开始呈断崖式下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WHO破伤风立场文件》也推荐成人加打第6针(破伤风疫苗)。 潜在外伤的高风险人群,例如军人、警察、厨师、建筑工人户外劳动者等发生创伤机会较多的人群,需要提前免疫接种破伤风疫苗预防破伤风,妊娠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疫苗可预防产妇和新生儿破伤风。
温馨提示 小伤口,不大意 接种疫苗,科学预防! 一般来说 破伤风潜伏期为3-21天 多数为1-2周 因此应在受伤后及时注射 越早越好 一般不超过24小时 超过24小时但未发病的 两周内打破伤风针也有预防作用 急诊科简介 濮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集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新生儿重症救护“五大中心”为一体,是濮阳市急救中心、濮阳市医学会急诊学分会主委单位,设有45张床位病区和10张床位EICU,检查检验、药品调剂等辅助科室设置齐全,均在急救核心区50米内,并配有全流程信息化系统,患者“上车即入院”,年急诊量13万余人次、急救出车9000余辆次,院前急救3分钟出车率95%以上。 科室团队74人,其中医生28人,正高1人、副高6人,医学硕士12人,共分为5个医疗组;常规救治急性心衰、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脑卒中、严重多发伤、颅脑损伤、药物中毒、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等危重症患者;DNT中位数28分钟,个例最短9分钟,时间窗内溶栓率达75%,创伤中心年均救治患者5000余人次,手术治疗3000余人次,在创伤中心“回头看”工作中全省排名第十,急危重症、疑难病症救治能力区域领先,24小时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急救电话:0393-616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