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决堤”,一针“封堵”——超声引导下假性动脉瘤凝血酶封堵

假性动脉瘤: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动脉血管壁损伤后,由于持续动脉压力,血流进入破裂的动脉壁周围组织间隙内,形成一个与动脉管腔沟通的充满血液的囊,其囊壁由部分血管外膜或仅仅是血管周围软组织结构构成。目前假性动脉瘤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为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多为穿刺导致股动脉损伤而形成。通常来说,股动脉动脉瘤位置表浅,且后壁有坚强骨质、韧带支撑,利于压迫止血,形成假性动脉瘤的病例不多见。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与介入术后患肢制动不良、压迫止血器移位致压迫点偏移、压迫过早中断、压迫力度不足、穿刺点过高或过低等有关,还与是否行抗凝治疗、管壁钙化程度、肥胖、高血压等有关。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后腹股沟区有搏动性包块,触诊有震颤,压痛明显。假性动脉瘤位于髋关节,关节运动时动脉瘤可受到牵拉、受压,疼痛难耐,部分患者因疼痛而不能行走或下地活动。此外,髋关节活动大,周围肌肉组织丰厚,以及肌肉收缩,故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风险较大,一旦破裂会出现压迫周围神经、血栓栓塞、皮下组织坏死、失血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后果。故一经确诊,应尽早治疗。 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压迫治疗等。压迫治疗仅限于较小的动脉瘤,对于大的动脉瘤因瘤体大、张力高,患者有明显的疼痛不适,压迫治疗很难确切地压迫到瘘口,患者也因剧烈疼痛难以配合。外科手术因创伤大、恢复时间长,若部位较深则手术探查困难。随着介入器械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手段。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动脉瘤,更为简便有效,已成为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常用方法。

图:超声显示假性动脉瘤位置、大小、血流及荷瘤动脉情况,选择进针路径


图:超声实时显示注入凝血酶后瘤体内血流逐渐减少至消失 超声引导下经皮凝血酶注射治疗的原理是阻断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内血流沟通,超声引导下将凝血酶准确注入到假性动脉瘤瘤腔里,超声动态观察动脉瘤腔内血液快速凝固血栓化,血栓封堵瘤颈过程,精确控制凝血酶用量,从而达到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目的。(1)成功率高;
(2)患者容易耐受;
(3)操作时间短;
(4)复发率极低。对于导管术后采用全身抗凝治疗的患者,栓塞疗法要比加压疗法的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对于加压治疗效果不佳者或不能加压治疗者,栓塞治疗的优势更为明显,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其创伤和所需时间相当于常规肌肉注射),特别是对加压疗法失败后的患者和无法行加压治疗的患者,本方法更具优势。
目前,濮阳市人民医院急诊超声组已常规开展并完成多例超声引导下假性动脉瘤封堵术,该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优先选择。
濮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现有医师53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27人,研究生导师1人、医学硕士22人,共分有4个检查组,配有高端彩色超声诊断仪近50台,搭载超声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AI诊断系统),年均开展超声检查40万余人次,开展超声介入、造影及消融手术近3000台。
急诊超声组承担着全院24小时急危重症患者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工作(危重症患者在床旁进行超声引导下脓肿、积液穿刺引流、占位活检、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肾造瘘、囊肿硬化等),同时致力于儿科及其它超声诊疗技术研究探索。目前已常规开展儿科腹部及胃肠超声、小儿肺部超声、婴幼儿髋关节筛查和肌骨超声、超声造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