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脑血管疾病似乎只会青睐于中老年人,离青少年仿佛很遥远,殊不知,有一种脑血管病却是少儿的隐形杀手--脑动静脉畸形。
近日,急诊收治了一位年龄刚满10岁的小女孩儿,处于昏迷状态,双瞳孔不等大,CT检查结果所示:脑出血,中线结构明显异位。需立即开颅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否则,随着出血量的增多及出血时间的延长,即使手术也会留下后遗症,甚至威胁生命。在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后,及时为其进行了“颅内血肿清除”的手术。
术后的女孩儿虽然意识没有完全恢复,但是解除血肿压迫后的瞳孔逐渐恢复到了等大等圆状态。正当大家为小女孩儿的病情好转感到欣慰时,术后第二天,护士观察病情时发现小女孩的一侧瞳孔又出现了散大。急查CT结果显示脑水肿明显加重,女孩儿又一次被推进了手术室。
看着孩子再次被推进手术室,女孩的父母倍感心疼的同时,也为自己没能早些把孩子送到医院而懊悔不已。
二次手术后,女孩瞳孔随着血肿对脑组织压迫的解除逐渐恢复正常,意识也逐渐清醒,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女孩儿的肢体和语言功能都日见好转且无功能障碍。
最危险的时候终于过去了,孩子父母一直揪着的那颗心也终于放了下来,只是,萦绕在他们心头的那句“要是一开始来医院就好了”迟迟挥之不去。
原来,在入院的当天早晨女孩儿就出现了头痛、呕吐症状,孩子的父母以为小孩子平时有个头痛脑热是正常,充其量也就是感冒发烧、吃坏了肚子。就在村卫生所给孩子拿了一些止吐的药物。然而,在药物的刺激下,孩子的症状非但没有好转,呕吐反而更频繁、更厉害了,直到昏迷不醒,他们才慌了手脚,把孩子送来医院。
那么,小女孩儿这么小,为什么会出现脑出血呢?经过后续进一步检查,发现小女孩的脑出血是由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引起的。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颅内血管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于高发病率的先天性脑血管疾病,发病高峰期一般认为在20~40岁之间,在临床,20岁以下的患者并不多,这个10岁的女孩儿算是特殊一位。 动静脉畸形的病因 AVM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1 AVM是在毛细血管丛内的永存的动静脉直接相通; 2 AVM是动态变化的,源于无序的血管生长,如“增生性毛细血管病”; 3 AVM源于毛细血管和静脉之间结合部再塑形的功能异常; 4 AVM可能代表着瘘性的脑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以脑出血后进一步检查被确诊,少数患者以癫痫发作就诊后排查出来。还有一部分患者为隐匿性,可以终生无症状。此外头痛和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也很常见,少部分患者还有耳鸣症状。2岁以下的儿童常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大头症和癫痫。 出血 最常见症状,约占临床表现的53%,并且超过一半以上表现为颅内血肿,其次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与畸形相关严重的血管痉挛偶尔被提及,但并不常见。 癫痫 占临床表现的20%~5%,年发生率为1%~4%,可表现为局灶性的或是全身性的,表现方式,常可提示病变所在部位,病变位于颞叶和顶叶的更易发生癫痫,其中病变位于顶叶的癫痫多表现为局灶性的,而额叶的动静脉畸形更多的是引起广泛性的癫痫。 头痛 约占临床表现的15%,未破裂的脑动静脉畸形也可以引起头痛。曾有报道AVM与偏头痛和其他头痛综合征有关。头痛部位与病灶位置无明确相关。 治疗原则 脑动静脉畸形(AVM)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完全切除或栓塞畸形血管团,消除或者减少AVM破裂出血风险,控制癫痫发作,减少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改善盗血,恢复脑组织正常血供。目前AVM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血管内栓塞畸形血管团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种治疗方法,每种治疗方法既可以作为单一的治疗方式,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式结合使用。 脑动静脉畸形术后注意事项 01 术后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02 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要观察减压窗的张力,结合临床表现,掌握术后脑肿胀的进展,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脑疝,为抢救争取最佳时机。 03 做好心理护理,AVM发病突然,年龄又普遍年轻化,出血量多者还会留下严重的言语及肢体活动障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后续的生命质量。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患者及家属短时间内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护士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利用自己在临床多年的工作经验及遇到的、恢复良好的病例去说服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4 康复锻炼,对于有言语及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要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利用患者本身的年龄优势积极锻炼,最终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疾病最初有时候也并非有什么特异的症状,在变幻莫测的医学世界里,我们不知道每一种疾病症状背后隐藏的玄机,唯有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次异常信号,并对信号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才能为生命救治争取到最佳时机,以达到后续最大程度的康复,从而提高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