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就在日常的对话里。
有人说:“父母的话是刻在孩子心上的年轮,一圈温柔便是一圈光,一道裂痕便是一道霜。”
和孩子们说话的语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心灵。
当孩子怀揣着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向父母表达想要尝试的意愿时,父母那充满信任的语气,就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地对你说:“妈妈,我想学打羽毛球!”此时,你用信赖的语气回应:“孩子,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
这种信任的语气,会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尝试和探索。
反之,倘若你用挖苦的语气说:“就你这样三分钟热度还想打球啊?” 这无疑会在孩子的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让他们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进而放弃尝试。
挖苦的语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认可,不被相信,从而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产生畏惧和退缩的心理。
你给孩子的信任,是孩子宝贵的财富。
它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自我意识在他们的心中慢慢萌芽。
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开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
面对孩子的不同看法与要求,父母切忌粗暴地反对,而应以尊重的语气与之沟通。
比如,你希望孩子学习英语,但他还想再和小伙伴们玩一会儿。
此时,如果你发脾气说:“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 这种指责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
而如果你用尊重的语气说:“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 孩子往往会更乐意接受。

孩子们有自尊心,他们会希望自己被平等对待。
当你要孩子做什么事情时,不妨用商量的语气,让孩子感到被尊重。
比如,你想让孩子收拾地上乱丢的玩具,与其用命令的语气说:“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
不如换成商量的口吻:“宝贝,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这样,孩子不仅会更开心地去做,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责任感。
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实际上是在向他们传递一个信息:你和我是平等的,你的意见和感受同样重要。
这种平等的沟通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从心底里愿意去承担责任,而不是因为父母的权威而被迫去做。
当孩子们感到自己被尊重,他们会更愿意积极参与家庭事务,主动承担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

孩子们各有各的长处,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强烈的表现欲。
比如,当孩子完成一幅画,哪怕画得并不完美,但那份投入的热情与认真却是最宝贵的。如果父母轻描淡写地说:“画得一般,好好练。” 孩子可能会瞬间失去对绘画的热情与信心。
而如果父母用赞赏的语气说:“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
孩子的表现欲将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会带着快乐的情绪,更加热爱绘画,不断挖掘自身潜能。
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他们会更愿意去尝试新事物,更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种积极的心态,将伴随他们一生。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些错误。
而面对孩子的一些小过失,父母应更有耐心,不应一味批评责备。
可以用鼓励的语气,帮助孩子从错误中积累经验。
比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却不慎失手打碎了碗。此时如果父母责备道:“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
孩子尝试新事物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可能会变得害怕尝试,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
而如果父母用鼓励的语气说:“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 这不仅教会了孩子方法,更给予了他们再次尝试的勇气。
鼓励的语气能够让孩子明白,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勇敢地继续前行。父母的鼓励,让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自信。
父母鼓励的语气,能让孩子们感到温暖和支持,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
金钱无法换来一切,在孩子成长的漫漫路途中,父母的智慧与责任心才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用好的语气,为孩子们营造一个高质量的成长环境。
编辑:宣传科
(声明:“濮阳市人民医院”微信订阅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